IPO案例:在发出试用到确认收入平均周期低于 13 个月情况下,发出商品 3 年内未计提减值合理性,如何追踪对方是否仍有购买意向

发布时间:

2023-02-08

分享到:


问询问题

根据首轮问询回复,报告期各期末,发行人形成较多无订单支持的发出商品,产品的试用周期一般为 6 个月至 13 个月不等,发行人认为发出商品在 3 年以内的通常属于正常情形因此只对 3 年以上无订单的发出商品计提减值。
请发行人说明:
在发出试用到确认收入的平均周期低于 13 个月的情况下,发出商品 3 年内未计提减值的合理性,发行人如何追踪和确定对方是否仍具有购买意向。
 

问询回复

(一)发出商品 3 年内未计提减值的合理性

通常情况下,公司发出试用的产品要足够的运行时长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运行期间公司需要根据客户要求对设备进行调整,这个过程可能长达24 个月;待设备满足使用条件后,客户还需要申请采购预算,一般情况下采购申请由基层站段提报业务处审核,最长可能 6 个月,之后提报计划处审核, 时间最长 6 个月,最后计划按程序需要经过主管副总(局长)或总经理办公会或董事会批准后下达, 最长 2 个月左右,因此从试用设备交付到计划最终下达最长可能需要 38 个月左右。因此, 经公司管理层综合判断,认为 3 年以内的发出商品转为订单属于正常情形, 3 年以上转为订单的可能性非常低, 并且报告期内仍存在库龄为 2-3 年的发出商品转销的情形, 因此目前仅对 3 年以上无订单的发出商品全额计提减值具备合理性。

通过查询同行业可比公司公开资料,根据招股书显示,同行业可比公司日月明申报期各期末的发出商品中发出试用的产品期末余额较大,且对于期末库龄在3 年以上的发出商品全额计提跌价,与公司的计提方式基本一致,因此该处理方式在行业中具有合理性。

(二)发行人如何追踪和确定对方是否仍具有购买意向

为实时跟踪业务开展情况,公司于每周召开营销工作例会并根据会议内容更新销售计划。在实际业务执行过程中,公司会根据销售片区将业务指派给区域经理,由区域经理将业务分配给对应的业务人员,业务人员会定期与客户就业务进度进行跟踪沟通并及时向区域经理反馈,持续了解客户是否仍具有购买意向。

 

注:本案例为科佳股份科创板IPO项目